种族主义与我

实行固打制的中学
中学的我就读于一间叫作SMK Ibrahim的学校,学生的种族比例很写实地反映出大马的种族比例,从小和其他种族几乎绝缘的我第一天来到这间学校,第一个感觉就是:很多人包头(戴Tudung)!文化冲击陆续有来:马来人说的马来话跟我在小学课本学的完全不一样,吉打州马来人称你为:hang,你们:hangpa,他们:depa,水:aiyak等等、华人要上华文课必须移到一个课室上课,而马来人这时候是上回教课,banana或ocbc-org cina bukan cina(其实是没有受华文或淡米尔文教育的非马来人)就到另一间课室去闲聊、挂在礼堂的历届ketua pengawas向来是马来人,最重要的就是分班制。

从中一到中三,这间学校的分班制都是采取固打的方式进行,一班普遍上有35人:5位印度人、8位华人以及22位马来人。这间学校只录取全科A的学生,自然地考试分数都很接近,问题是,如果你是一名华人女生,就算你拿到全级第10名,你也未必进到第一班,因为第一班只收全级的首4名华人女生,而全级的前30名向来都是被非马来人霸占的。因为我的肤色和我的性别,我必须挤破头成为首4名华人女生才能进入第一班,但是可以进到第一班的马来人在全级的排名却可以是第40名的。身为一位努力读书的学生(为什么那么注重成绩这里不谈,另一个课题),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会甘心吗?


Matrikulasi遇见异族好友
好不容易念完了中学,得到进入大学预科班(Matrikulasi)的机会,那时候才第二年开放10%给非土著,在没有得到其他奖学金的情况下,大学预科班和中六我选择了大学预科班,原因无他,因为大家都说进了Matrik就等于一只脚踏入大学的门槛,再加上只需要读一年而已。。。唯一的忧虑就是:要跟马来人同住~在Matrik一间房间有3位马来人1位非马来人,意思就是我必须跟3位马来人同住一间房,长达一年。这一年,是我对马来人或其他族群彻底改变印象的一年,在Matrik念书的时候,我最要好的朋友就是马来人,每天我们除了一起吃饭、看戏、逛街,还会一起谈心事。当我们成为了好朋友之后,我开始感到困惑,我觉得华人和马来人是真的可以成为很好的朋友啊,并不像之前想象的,或者长辈告诉我的那样。

那一年,我想了很多。为什么之前在中学的时候从来没有跟马来人交心?为什么不管去到哪里,就算是运动会和课外活动都是以种族区分呢?为什么我觉得我的Matrik室友比我更勤力呢?为什么她们并没有排挤我,反而很包容我的生活习惯?为什么我会爱上了马来食物?这些问题只是在我单纯的脑海中一闪而过,我以为这是因为我很幸运地遇到了很好的马来人,所以我们几位才会那么投契。


刻板印象和偏见
上了大学,再次与身边的马来人隔绝,重新开始我的“华人生活”~难道我又打回原形了?不过,我很庆幸地在大学参与了很多活动,让我有机会去了解什么是种族主义。

谈到种族主义,很多人就会有刻板印象(stereotype),即马来人是懒惰的,华人是贪钱的,印度人是打老婆的等等。同时,大家也会发现自己身边有一些异族朋友不是想象中那么可怕的,也有一些跟异族朋友合作的经验,只是想要逛街和休闲的时候可能不会找他们做伴。再来,很多非马来人就会觉得自己是被马来人欺压的,或政府=马来人的印象,我相信这些都很正常,有些人甚至会习以为常,觉得这不关自己的事。

我认为,一个人对本身的族群有较为强烈的认同感是相当自然的事情,尤其是在大马这种制度化种族主义的国家,因此华人和华人一起吃饭的问题我觉得并没有不妥。不妥只是在于,每当发生了一件事情牵涉到不同种族的人时,很多人就会很自然地用种族主义的角度去分析和诠释,例如马来人就是这样野蛮的说法。为什么我们一面对冲突和矛盾就会有这种想法呢?难道我们真的一出生就和其他种族有仇吗?我认为这是长期的分而治之所造成的影响,国阵政府在过去54年来都继承英殖民时期分而治之的统治方式,透过代表不同族群的国阵成员党向各自族群灌输不同的议程。


种族政策的背后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政权,首相永远扮演中庸的角色,希望人民可以团结一致,但是国阵各成员党包括巫统却不断地对自己的族权喊话,巫统:马来人再不站起来,华人就要超越我们了,你看他们已经掌控了所有商业利益!(接着就举剑)马华:华人必须团结一致,只有支持国阵,马华才能够在体制内与巫统协商,争取华社的利益。这样做,不是表面上希望大家团结,但是暗地里却又想办法让各族人民分裂吗?于是,讨厌其他种族的情绪就被煽动起来了,再加上513事件一再被操弄,种族这件事最终让人觉得是个碰不得的敏感地带。这样一来,各族人民都会认为代表自己族群利益的种族性政党是有存在的必要性的。

除了种族性政党的炒作,从1970年代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也是造成我国人民分裂的导因。新经济政策目的是消除贫穷以及重组社会结构,目标是土著掌握30%的股权,固打制等扶弱政策都是新经济政策的产物。如果当时的分析是多数贫穷人士是马来人而以马来人作为扶弱政策的目标我可以接受,但是过了这么多年,土著还没有达到30%股权的目标吗?(老实说并没有答案,因为政府实施零透明度政策)抑或这是当权者欲制造的不公平政策来继续加深人民的分裂,继而利用人民的种族愤怒,牢牢地掌控人民?

种族性政策不只是发生在教育制度,在购买房屋、文化、宗教和语言课题上也有很大的影响,总括来说,这就是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大环境就是这样不公平啦。

我觉得我们不应该只是怨不平等待遇,更重要的是了解这个不公平大环境的真正原因。在种族主义政策底下,大马各族人民都是受害者,马来人真的都穷吗?华人和印度人真的都有钱吗?不,有钱的只是敦达因、赛莫达(皆马哈迪的朋党)、纳西尔拉萨(纳吉胞弟)、泰益玛目(砂拉越首席部长)、陈志远(成功集团主席)、林国泰(云顶集团掌托人)、Ananda Krishnan(通讯及娱乐大亨)、Tony Fernandez(亚航创办人)。瞧,这些有钱人还真的不分种族呢~


种族问题是假象
想想,大马的种族问题是真正的问题吗?还是被制造出来掩饰贪污、滥权等问题的假象?你憎恨的源头是身边的马来人?还是存在多年的不公平制度?你妈妈真的了解马来人吗?还是去巴刹买菜时听说出来的马来人是懒惰言论?

当你不再为其他种族扣帽子的时候,我们应该好好地讨论更多实际的问题,例如:如何达致种族平等呢?还需要扶弱政策吗?如何平分国家经济利益?如何解决贪污问题等等。

注:这是刚才在电影观赏会来不及说的话。

4 comments:

LiAnG said...

扶弱政策真的不再需要。此政策不但让海外投资者却步,更让实行jussoli的大马和生为大马人的我们都站在矛盾且种族化的《一大马》平台。

Ti Hooi said...

扶弱政策是可以存在的,但是不要基于种族的肤色,而是need based affirmative action,如果真的有透明的调查出来的结果是90%需要帮助的人是马来人的话也是okay的,因为现在大马的wealth disparity还是很不平均。问题是只是新经济政策不但不透明,又被滥用~~

当然扶弱政策要有一个时限,不能一直扶下去,就会变拐杖了。

除了扶弱政策之外,那些corruption, leakages (看2009年总稽查司报告就要晕了)等问题是一定要被解决的,不然的话不管拨多少百亿出来发展的计划还是被掠夺一空的。我觉得这是目前最迫切的问题,也是为什么需要有政党轮替来突破空间(不是因为民联非常好)。

大选要到了,票一定要投!给廖仲莱下台吧~

MaX said...

烂天坪已经歪到一边去,不换不行!

nolwenn said...

“新经济政策不但不透明,又被滥用”, 说得真好!
种族主义不是与生俱来的,是政治人物弄出来的~

Post a Comment